找回密碼
 註冊
樂古Nakuz 首頁 新聞 PC 查看內容

歐美版迷你紅白機「NES Classic Edition」美日兩版差異介紹

25-11-2016 13:38| 發佈者: hmbb| 查看: 226| 評論: 0

摘要: 歐美版 迷你紅白機NES Classic Edition (右:美版)Nintendo Classic Mini (左:歐版)發售日期:2016-11-11製造廠商:任天堂 (Nintendo)家用主機收藏及文章列表文章簡說:Famicom vs NES (https://dustyconsol ...

 
歐美版 迷你紅白機
NES Classic Edition (右:美版)
Nintendo Classic Mini (左:歐版)
發售日期:2016-11-11
製造廠商:任天堂 (Nintendo)
 
家用主機收藏及文章列表
 
文章簡說:

 

Famicom vs NES (https://dustyconsoles.files.wordpress.com/2013/03/famicom-and-nes.jpg)
 
  「紅白機」是電玩史上著名的家用主機,但敏感的玩家一定會發現歐美版跟日版的差異很大。歐美版甚至不能叫「紅白機」,而是要叫「灰白機」,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所以本文就藉由這次「迷你紅白機」的發售,除了做開箱分享美版及歐版外,更順便解釋在當年,為何一台「紅白機」會有兩個大不同的設計,而這樣的過程又有什麼值得學習或借鏡。
 
 
  從 Pong 的問世,到最近 PS4 Pro 的發售,電玩已走過五十年的漫漫長路。從簡單趨向複雜,從粗糙走向精緻,每項設計都「背負」著某個大環境,而每個大環境又「宣示」著某個主流思想。就如同「紅白機」有著兩個大不同的設計,而這兩個設計又各自代表著不同的市場、不同的社會及不同的價值觀。
 

外盒正面 (左為美版,右為歐版)

外盒背面 (左為美版,右為歐版)

  回顧「紅白機」發售初期,也就是 1980 年代,此時正值日本「經濟泡沫」前夕,同時也是任天堂發展的轉折點。當時任天堂承接著「Game & Watch」的經驗,進而在 1983 年的日本發售著名的「紅白機 (Family computer, Famicom)」,隨後這台主機又於 1985 年登陸北美市場。而有趣的是,兩地的發售時間,相隔不過兩年,「紅白機 (Famicom)」不僅另名為「任天堂娛樂系統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NES)」,整體外觀設計也從「紅白基底」與「金字鑲嵌」,轉換為「盒箱外型」並以「黑灰白為基底」。而任何設計都帶有成本及風險,重新設計就代表著額外的成本及風險,究竟當時的北美是遭遇怎樣的變動,進而讓任天堂去「重新包裝」這台主機。
 

說明書及內盒 (美版跟歐版的內容相同)

  這一切需先談起 1983 年的「雅達利衝擊 (Atari shock)」,或稱「北美電玩大蕭條 (North American video game crash)」。在那時候,整個「北美家用電玩市場」在一夕之間萎縮掉 97%,這不僅是消費者不願意購入家用主機,連零售商也不願意進貨。所以在如此大環境下,任天堂如何將一台「家用主機」賣進一個「厭惡家用主機」的市場?此時任天堂理解到,「紅白機 (Famicom)」必然要經過一次「重新包裝」。
 

主機正面

主機背面

  而這「重新包裝」的過程,其實需考量到「空間」與「時間」兩個不同因素。在「空間」上,任天堂給的答案是「包裝的不像家用主機」。所以若將「美版紅白機 (NES)」對比同期「其他家用主機」,我們可以發現「美版紅白機 (NES)」更像一台「錄放影機」或「音響整合系統」,不僅是外形類似,連「卡夾」插入方式也像「錄影帶」或「錄音帶」。而改名為「任天堂娛樂系統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NES)」,也是為了隱藏其本質。所以任天堂做了這麼多的「重新包裝」,單純是期待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下,這台「美版紅白機 (NES)」能「偷渡」進消費者的客廳。
 

手把正面

比較手把及主機大小

  而在「時間」因素上,任天堂採取的策略是「以拖待變」。1983 年至 1985 年之間,任天堂不僅是在重新設計主機,更是在充實遊戲陣容。所以「美版紅白機 (NES)」於 1985 年上市時,已有 17 款首發遊戲,且有別於「雅達利衝擊 (Atari shock)」的粗糙爛製,這些首發遊戲因任天堂對「三廠的約束」,所以有著一定的水準跟品質。另外,「美版紅白機 (NES)」在上市初期,任天堂其實也沒有大量宣傳,更只有在紐約市裡少數幾個商店做「試驗性販售」,所以 1985 年的總銷售量就只有 5 萬台,並非如多數人所想的「一鳴驚人」。這台主機是於 1986 年之後,才從紐約市慢慢拓展出去,先是洛杉磯,然後其他城市。所以若仔細回顧這些動作,任天堂不僅是在調整「美版紅白機 (NES)」去符合北美消費者的需求,更是在等待北美市場的復甦。
 

北美當年的「資料包」,玩家必須先寫信跟任天堂拿,因為最初沒有大量宣傳(http://nintendoage.com/forum/messageview.cfm?catid=5&threadid=142895)

其他內容物:電源線、說明書及 HDMI 等

  最後,本文並未仔細解析當時所有的「政策及變更」,像是對「三廠的約束」、「手把的改善」及「卡夾的差異」等。但在看完上述幾段後,相信讀者早已能看出這台主機的「不凡」是如何建立於「平凡」的動作上,每項設計都是「背負」著某個大環境,而每個大環境又「宣示」著某個主流思想。
 

全內容物 (右為美版,左為歐版)

  人類回顧「歷史」的方式很有趣,若是離我們越遠,越是容易忽略「時代背景」的影響。而從任天堂發售「紅白機」至今,也已過三十年,時間上是足以混淆玩家對它們的認識,造成有些人對它們是一味吹捧,而也有人對它們是不斷詆毀,但若靜下來聆聽,聆聽「歷史」如何詠唱其「時代背景」,聆聽當中的「平凡」與「不凡」,或許終有一天,我們也能奏出屬於自己的譜曲。
 
參考資料:
Why Nintendo Changed The NES Design Outside Of Japan
 
The NES Was Once So Rare in the US That You Could Only Get it in Two Cities
 
Some revealing information from 1986 regarding the dubbed New York Test NES Deluxe Se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小黑屋|Archiver|手機版|Nakuz.com |網站地圖

GMT+8, 5-5-2025 18:28 , Processed in 0.017629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