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白百合 於 3-12-2009 11:38 編輯
不要再在game中講似是非的政治了玩Online game 旨在休息,談宗教,政治都唔係好岩.個人認為在任何地方都有好人也有壞人.唔能夠因為人地來自那兒,就話那人係好定壞.俾人無故串,要反擊,要串反佢..係對的!但我認為唔可以去攻擊那個人的民族.因為壞的係那個人,那個人也唔代表全個民族.
所以,我建議,要鬧可以,但註明和針對那個攪事的人就好了.不要拉到中國和香港的政治上去.
最後 我對呢幾日,江湖上的人的政治"偉論"..想講一D野 (個人中立,本身只係想打機休息 但江湖太吵了 忍唔住才在此出聲)
中央政府及內地全力支援香港經濟恢復發展
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周波曾表示,中央對香港的支援是長期而不容置疑的,無論如何都必須確保香港經濟繁榮穩定。中央政府更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快香港經濟復蘇的重大措施,如放開部分內地城市港澳“個人遊”政策、允許香港銀行辦理個人人民幣業務、對珠港澳大橋建設進行論證、簽署CEPA協議等等。CEPA簽署後,香港各界人士備受鼓舞,同時也讓人們對“一國兩制”方針有了更深刻的感受。CEPA是“一國兩制”原則下的安排,沒有“一國兩制”就不會有CEPA的誕生。作為國家主體與其單獨關稅區之間的經貿安排,CEPA始終以互惠互利為基本原則,既體現了內地對香港經濟的支援和幫助,同時又兼顧到了兩地經濟發展的不同要求。CEPA對香港的開放早於世貿、優於東盟,體現了“一國”的優勢;而內地和香港作為世貿組織的成員,根據世貿的有關規則建立具有自由貿易性質的安排,實現優勢互補,這無疑是“兩制”的體現。可見中港是互惠互利的,也可見中央和內地是有幫助香港的. 所以,香港的玩家,就請尊重國內玩家.要罵串人的玩家可以,但請不要拉到中國和政治上去了.
香港對中國的貢獻和重要性
我發現有部份國內玩家 不知道香港的作用和重要性.所以在此談一談.希望國內玩家了解後,就不要再侮辱香港了.國內的同胞,你們也一樣,有人侮辱你們,你們去罵那人是對的.但請不要侮辱香港也不要拉到政治層面.因為夢古只是游戲,不是你的所有.
周恩來曾說過香港對中國大有好處,大有用處。中國可以最大限度地開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工作,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支持中國的反美斗爭,支持國內經濟建設。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是中國通往東南亞、亞非拉和西方世界的窗口。它將是中國的了望台、氣象台和橋頭堡。它將是中國突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的前沿陣地。所以在很久以前,中央就知道香港對中國的重要性了.
香港對中國的貢獻
1.香港百年成為中國人南下避禍避風港。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人也在香港避過難。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在南昌起義。這是周恩來一生功業的重要一頁,因為由他率領共產黨人打響了武裝奪取政權的第一槍。 鮮為人知的是:周恩來在南昌只苦撐了兩天便南下廣東。 1927年9月底,周恩來發燒到華氏104度。從海陸乘潮出海,來香港避禍及養病。到1927年10月15日,賀龍、葉挺、吳玉章、譚平山、林祖涵、惲代英、張國燾及周恩來等,共產黨頂尖領導人齊集在香港醫病。如果沒有香港特殊地位的蔭庇,周恩來等早便沒命了,何來日後開國總理、元帥呢?
2.利用早期的香港特殊地位,宋慶齡等為國際工合組織募集了眾多抗日捐款給延安,當時的抗日捐款面擴大到香港青樓妓院的妓女們都為中華民族的抗日行動捐了款。
3.在香港避難的李濟深、何香凝等知名人士為新中國的政治協商作出了巨大貢獻。另外,許多專家技術人才和知名人士,都是轉道香港回到了新中國懷抱。
4.蔣介石撤退台灣後的唯一暢通聯繫渠道就是通過香港轉換情報消息的。
5.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台商和世界各地華人華僑都是通過香港註冊公司,轉換身份進入大陸投資的。大約近千億美元資金是通過香港投到大陸的。
6.97回歸結束百年屈辱。由於中國自1840年後的100多年外侮不斷,中國人飽受列強欺凌。列強在中國內地的租界也一直到1949年才正式結束。 1982中國改革開放,足以和英國叫板,所以1997年香港的回歸,是中國人像徵了百年屈辱的結束。
7.香港成為內地最大的投資者 :中國自1978年起把精力集中到經濟建設:但剛經歷文革的中國百廢待舉。香港變成為中國對外開放。最重要的資金和技術來源地。
香港幫助中國日後成為世界工廠,進口了大量設備,奠下堅實的基礎。
8.香港捐款大陸賑災貢獻最大:據不完全統計,港商在近30年的賑災捐助活動中,累計近千億元。其中,僅李嘉誠、霍英東、邵逸夫、何鴻焱、曾憲梓等人捐款達到數百億港元。他們不但捐助了廈門大學和全國高校圖書館,還捐助了亞運會和奧運會競賽場館等。
9.香港成為內地企業最大海外融資平台:擁有2700多家金融機構的香港島,除了有匯豐、東亞、盤谷銀行等直接投資貸款之外,香港聯交所幫助內地企業上市融資作了突出貢獻。
10.香港成了與世界溝通對話的橋樑 :中國人最早向洋冷眼看世界的橋頭堡就是香港。坐鎮香港收集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技術情報的安子介等港商名流,皆為新中國60年建設發展作出了超乎尋常的貢獻。另外,代表大陸立場和聲音的香港大公報、文匯報和經濟日報等,都為中國人放眼世界作出了貢獻,尤其後起之秀的香港鳳凰衛視、從多維角度報導中國,傳遞不同聲音向世界喊話作出了特別貢獻。
香港的比較優勢
香港,是中國重要的一部分.從十九世紀的後期,香港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門徑,因此在之後的數十年,香港都充當“中間人”的角色。無論在金融,服務,物流,香港是重要的轉口港。
但時移世逆,面對中國的開放,中國發展中的經濟成為世界焦點所在,中國的大城市如:上海,廣州,都成為香港主要的競爭對手。如此強勢的對手,香港對中國的重要性漸漸減低,,香港金融中心的重要角色,是否大勢不在? 香港地理位於中國的,有利亞洲各地貿易;加上香港跟其他的歐洲地區位於不同的時區,這都是有利的投資的原因。在香港的西北面,港珠澳大橋早已籌備多時,只要時機相合,香港的西北部也是物流的焦點所在. 加上香港西北部,屯門,元朗,平地比香港島的多,租金也較便宜。發展新界地區亦是港府其中一項投資計劃,若果計劃得以妥善推行,相信中港兩地貿易將會更頻繁。
稅收方面
港澳回歸後實行「一國兩制」,仍然是一個獨立的關稅區,政治體制和經濟運作方法與內地有較大的不同,因此在稅收方面,香港擁有一定的優勢。
香港的稅率屬全球最低之列,稅制簡單而可預知。本地及外國公司需繳交的利得稅率很低,只有17.5%;扣除各項稅務寬減及資產貶值後,實質所繳的稅款是更低的。加上香港沒有資本利得稅,對股息及利息亦無預扣稅或社會保障扣款。 此外,薪俸稅也很低,香港對個人來港或來自香港的薪金收入徵收最高19%薪俸稅。 而適合於在港持有土地或物業的業主的物業稅稅率亦很低,只有土地或樓宇租金收入的16% (2004-5年度),更可扣減20%的維修及保養費用。 更重要的是香港並沒有銷售稅或增值稅。2005年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以公司所得稅(利得稅)、個人所得稅(薪俸稅)、財富稅、僱主及僱員在社會保障的負擔5項稅務指標作綜合,香港稅負全球第二輕。主要原因就是是香港沒有徵收銷售稅。 由於稅基窄,加上稅率非常低,香港的稅務負擔比幾乎所有其他已發展經濟體系要低很多。這亦做造就了香港的優勢。
法治方面
香港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加上在法治精神的保護下,香港的營商環境受到政府法例的保障,亦為商界提供公平、公開的競爭平台,替本港金融、貿易的發展打下一支強心針。在法治的精神下,每位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並且司法獨立,個別商業公司或投資人士均能受到法律保障,安心在本港進行合法商業活動。與此同時,根據基本法第一百零九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將會提供適當的經濟和法律環境,以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故此即使受到外來衝擊,香港政府仍會盡力保持金融體系的穩定,外來投資者可放心在本港投資,法治的穩定正正是香港發展上特有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