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16-7-2013 20:57:3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dragoonkwok 於 16-7-2013 21:09 編輯
對了,龍騎k,話說回來
仲有好多人唔知道乜頭乜路甘
愚民真多........
岩岩諗起, 其實最亂倫係中國時代係戰 ...
雷臣 發表於 16-7-2013 12:08 
其實所謂外族, 只喺士大夫的愚民政策
上古時根本沒有所謂 "外族", 因為當時的氣候, 先民主要生活在黃河上下游流域, 西至崑崙山一帶(即西域)到川蜀雲貴(南中), 東至泰山和淮江一帶, 北河套大草原, 南至大江東西兩湖流域至江淅
再遠就不說了, 現在我們說的 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其實都是由古族圖騰演化而來, 但原先的東南西北的位置卻是不同, 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只不過是上應天象而重生分配的說法, 根原先的古族位置是不同的
首先, 是原本就生活在中原的夷人, 何為夷人, 人帶弓也, 夷人的生活圈大約是黃河流域到燕山、淮江、荊楚一帶, 即當時的中原地區都是夷人的天下, 估計當時至三國時期的長江以南都是障氣可以殺人的原始森林地帶, 鮮少人居住
夷人是東方近山和海的土著, 所用的圖驣差不多都是鳥和日, 更演化出是日中之鳥、朱雀等圖騰
歷史上的神農、炎帝、少昊、堯、舜、商湯、孔子、夫余人等都可以從地理和生活上斷定其是夷人或跟夷人有關係, 但夷人的文化大都因為戰亂和部族失勢, 大部份都煙滅了, 例如射天狼、十日並出、后羿等傳說, 不是失傳, 就是神話化了, 而且夷人用的文字估計就是 "科豆文", 孔子故居中找到的經文也是以科豆文寫的, 但大部份的原著都在戰國時代失傳了, 所謂的論語這些儒家巨著, 都是後來儒生以自已的記憶用當時的文字寫出來, 情形根希白來文聖經翻釋成英文再翻釋成中文的情況相同, 所以我們看到書中孔子說的話好像簡化得太過了, 根本沒有師長解說根本很易誤解, 因為根本就是翻釋過來的, 士大夫們說的子曰乜乜, 好多時就出現了斷章取意了
除了土著夷人外, 上古另一大族就是由西面遷移而來到中原以龍(蛇)為圖驣的太昊部族, 和後來才遷移來到中原以龜(和蛇)為圖騰的姬姓部落, 而從傳說來看, 太昊的部族技術是比中原的土著發達
雖說上古的兩大古族以鳥和龍為主, 但當時的部落十分分散, 就好似我們在書上看到的北方遊牧民族的情況相同, 有的不斷遷移, 有的佔山佔水仙湖, 一個部族中又漸分支出不同的姓族, 而各姓族都有各自的"強項"、在大部落中有其專精"職負"、"領地"及"圖騰"
蕳單來講, 所謂的 "軒轅黃帝" 就是以龍(蛇)為圖騰的風姓太昊部落的後來另一支, 是龜(蛇)為大部落圖騰的姬姓其中一個領地"軒轅之丘"的一個以熊為圖騰小分支, 因為軒轅之丘這個地方有很多熊, 所以部落被稱之為 "有熊氏", 是為 "姬姓" 的 "有熊氏"
上古的部族首領稱呼有很多種, 夷人多稱之為 "后", 例如 "有窮" (有弓) 部落的 后羿,
而 "王" 應該就是一些小落族的大首領的稱呼, 可能出自以 "虎" 為圖騰的一些部族, 什計也就是白虎的出處
後來可能因為爭地, 落族的權力開始集中, 出現初期由各部族首領推舉出來的大首領 "帝", 而一些強大的的帝, 又被其後代稱為 "皇", 皇 就是 父 的意思
因為就出現了後來的三皇五帝, 和各地的王、后、國, 等部落小國家的出現
雖然中原由幾個大部放為主, 但還是有不少小部落生存在其中, 歷史上所謂的犬戎、白馬戎、林胡、巴人等就一直生活在中原各地, 夾在炎黃兩大部族中間一直存活到現今, 當然其中會因為遷移、在戰爭被吞並、融合成另一個大族、因漢化而漸消失、或因為各時代的文字、讀音的轉變, 而出現不同的稱呼等等, 但在中國的史書和文獻中大部份都能有所記錄流傳下來供後人考證
由炎黃兩族逐鹿中原的位置其實就在北方河套一帶至燕山等地, 到炎族失勢南移發展出三苗九黎, 黃帝又有分封諸子於北方各地, 古書上雖然多數都說分封北方的諸子都不是好東西, 不過估計當時北方的氣候和環境還是很怡人的, 加上分封出去的壞孩子都能夠很有效地擔任著抗衡當地的夷人勢力的職責
原本為殷商西伯侯的西周, 就是雄霸了殷商西方諸國的霸主, 古書上有指殷商失西伯侯就等於失去西方諸國的朝貢, "伯" 即 "霸", 大諸侯也
西周亡了黃河中下流的原本宗主國殷商後, 除了分封了原本的關東殷商夷人外, 還有一部份夷人向東北遷移, 著名的有箕子朝鮮、夫余國等都是夷人
而西周亡殷商後, 中原的封國除了一些殷商時期的小封國, 大部都就是西周王室分封出來的姬姓封國, 因此當時的殷商後人的生活和社會地位比較差, 姬姓貴族大都擁有土地和以出仕為主, 失勢的殷人只能從事工業和商業
西周是十分重視周公旦所推行的周禮和樂器, 而殷朝時期射、御、書、數十分發達, 射是夷人的看家本領, 御車是當時代表大貴族身份、戰車是場上的主角, 當時詩歌十分流行和孔子著書立說可見這就是殷人的傳統, 算數除了是運籌計數外, 其實更多是指占卜, 所以才有周文王立易數之說, 當然易在當時只是其中一種占卜法, 很多都失傳了, 估計是夏、殷商、西周的末代君主都曾放火燒王宮以至失傳的, 再加上秦始皇焚巫書坑儒士, 和後來項羽火燒阿房宮、王莾和董卓之亂等, 以致很多上古的秘密都化為灰飛失傳了
在呂尚和周公旦的主導下, 周朝姬姓封國的貴族一直打壓著關東的土著殷商夷族人, 這情況直至到周宣王敗盡周室主力兵力後, 虢國石父專權, 曾國引犬戎亡西周為, 鄭國公立東周又反周君展開春秋五霸時代, 周人對殷人的打壓才漸漸消失
但身為夷人的孔子在保守的姬姓魯國中的改革, 還是得不到主流貴族的支持, 在週遊列國時期也多次被排擠, 反而其弟子卻可被各國吸收, 可見孔子應該是有殷商貴族的身份, 就孔子的學問來講, 孔子有殷商貴族身份和被姬姓封國貴族打壓也是正常不過了
情況大約直至到戰國時代, 三家分晉, 五封王, 東周名存實亡, 百家爭嗚為止, 此時中原的勢力大至上都統一在各大士族手中, 姬姓封國差不多都盡落入異姓之手, 中原各國服式和禮祭等漸漸融合, 雖然文字和語言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但已經到了可以互通的地步, 直至秦始皇統一中原(衛國到楚漢相爭才未亡國)後制定篆書和隸書, 才開始有所謂外族思想
所謂的外族在周、秦、漢時期才漸漸直指生活在中原各國內外的各小數民族和部落, 比如: 中原的中山國(今恆山大同一帶), 北方汀套一帶的古月氏、匈奴、褸煩、林胡, 東方渤海至燕山一帶及以東至鄂霍次克海一帶的東胡(鮮卑人), 西方關中的犬戎、白馬戎, 西南的古蜀國、巴人、三苗, 淮江、長江的九黎, 錢塘江浙的閩人等,
這些謂外族的文化生和生活習慣都跟已由遷移部落轉變成為國家社稷的中原人相異, 才漸漸被謂為外族, 但其實當時大多數士族認為這些所謂外族都是古代炎黃兩族的遺民, 或古書上所指的海外大荒之國的異民, 如《山海經》等古書中所說的異國, 古人是信到十足的, 其時以 "xx人" 來稱呼, 跟我們現代人稱呼 "上海人" "大陸人" "香港人" 的觀念相同, 當然在發生自已優越感、相方利益矛盾和爭執後就會成了敵意或鄙視的稱呼
外族開始被歧視大既是由西周周宣王的北伐兵敗開始, 曾國又引犬戎亡西周, 周朝從此視這些小部族為死敵, 戰國時期開始匈奴又多次入侵劫掠, 漢武以三代積存之力令南匈奴歸順又兵分兩追出大漠亡北匈奴, 後南匈奴趁八王之亂滅晉, 五胡亂華、南北朝對抗, 發後五代十六國掉失燕雲十六州, 宋遼夏吐蕃混戰, 元朝作賤南宋人民, 到明滅北元, 明又要面對北金南倭的夾擊, 近代又受外國入侵
經此種種, 再加上小說和官方的宣染, 才形成了現代的 "外族" 觀念, 其實這也是一種 王室、朝廷、士大夫、學者、官方 對國家 對人民 的 民族性 "洗腦"
在一般人來講, 官方寫的、士大夫說的會有錯嗎? 錯了會認嗎? 只要利益足夠, 錯了還是會變成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