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地,第1頁板主的文章是誹謗性的:誹謗的意思是只要讓一個人名聲受損即可(Sim v Stretch [1936] 2 All ER 1237, per Lord Atkin),或者降低當事人的名聲即可(Oriental Press Group Ltd v Inmedia.net Ltd [2012] 2 HKLRD 1004),而且該段文字明顯指出或令人合理聯想到當事人的身份(Sim Hok Gwan v Tin Tin Yat Po Ltd [1981] HKLR 227)。本文也已經發布讓第三者知道,內容也相當清晰,簡單而言就是指一名巨商玩家(藝能工程)用不道德手法取得其他遊戲玩家的物品,可能但不限於使用替身,或者可能有詐騙等。可以穩妥的說,此文章當然是誹謗性的。
然而,在民事案件中,假設版主成為被告,版主固然有數種辯護理由(defence),以下會分別介紹:
1. 事實
顧名思義,只要能證明文章內容大體屬實已足夠。(Wakley v Cooke (1849) 4 Ex 511, 154 ER 1316)。
2. 有限度保護權(Qualified Privilege)
要使用有限度保護權,辯方需要證明發布者和接受者有責任/利益關係(duty/interest),而且沒有惡意(malice)。該責任需要是法律、社會或道德責任所需要的(Adam v Ward [1917] AC 309)例如,如果一名市民向警方報告鄰居可能犯罪,即使後來不屬實,該鄰居很難因此告該市民誹謗,因為市民有責任報告罪案,警方有責任和利益接受此等訊息,除非該鄰居有惡意。
個人認為參考Ming Kee Manufactory Ltd v Man Shing Electrical Manufactory Ltd [1992] 2 HKLR 357,此辯護成功率不是太高: 文章作者作為版主不代表他有必然的道德或社會責任發布此等信息。然而,如果理解成版主向其他會員提醒類似事件,那麼也有可能成功用此辯護。
3. Reynolds Privilege/ Responsible Public Dissemination/ Public Interest Defence (公眾利益)
第三辯護理由就是公眾利益(Reynolds v Times Newspaper Ltd [2001] 2 AC 127),然而我對本文是否符合公眾利益有疑問,正如Lord Hoffman在Jameel (Mohammad) v Wall Street Journal Europe [2007] 1 AC 359提到,公眾利益不代表人人都可以或需要知道一些事。在Flood v Times Newspaper Ltd [2012] 2 WLR 760,需要注意的是,公眾利益和可以引起公眾利益的事是兩回事,我懷疑本文指出一名巨商玩家用不道德手法作交易,是否屬公眾利益。
假設本文有公眾利益,那麼作者需要符合Lord Nicholls在Reynolds v Times Newspaper Ltd [2001] 2 AC 127提出的10個參考指引,例如(4) 求證步驟,(7) 有沒有讓當事人回應及(8) 文章有沒有當事人的主要回應等,我懷疑以Yaqoob v Asia Times Online Ltd [2008] 4 HKLRD 911的判例來看,本文沒有達到10點要求。